高中作文

时间:2025-04-05 11:44:34
高中作文锦集5篇

高中作文锦集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作文 篇1

有关魏晋的词汇中都少不了一个字——“风”,风流、风度、风神、风情、风姿……魏晋如风。

魏晋,是常被人遗忘的历史的暗角。在它之前,是汉,人们津津乐道于刘邦项羽的争霸,乐道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乱世之局;在它之后,是隋唐,大唐盛世裹挟着如酒如歌的唐诗,如痴如醉。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人们似乎习惯于从某个时代所独有的文学作品,文学风格去接近、深入、定义这个时代。这样历史才更有流动性与传承性,才更富有韵律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而魏晋则不同,很难找到某种文学载体去很好的代表这样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年代,因为只有魏晋人物才能诠释魏晋的不拘一格。

如果用颜色去形容魏晋,那应当是青墨色的。本是混沌昏黑的年代,因为魏晋人物的存在而晕出了墨色,泛起了高山流水的青清。他们点亮了魏晋,使魏晋有了值得为后人所追忆,追溯的价值。

“能称得上真风流的只有‘魏晋人物晚唐诗’”余秋雨先生写道。

“魏晋是一个大插曲”易中天先生写道。

这是风一般的名士,如风般不羁,却又如风般短暂。

从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集团”,到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从包括陆机、左思在内的“二十四友”,到包括沈约、谢朓在内的“竟陵八友”,张衡、谢灵云、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刘勰、祖冲之、郦道元……长长的名单。所以,魏晋尽管黑混却不缺少光亮。他们如风,一股接着一股,定期集体地涌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吹出一曲彩虹。

魏晋,沉稳坚实的季风。

恰如阮籍“人生譬朝露”的比喻。他们宁可瞬间燃尽光华,瞬息释放光华,也不愿窒息于腐烂之中;他们宁为华丽的流星,让每粒原子都光彩夺目,也不愿作亘古死寂的行星,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是生活而非苟活。

王粲一生颇爱驴叫,在他的追悼会上举坐驴鸣来吊念他。

阮籍常常独驾木车无方向地游荡,,遇穷路而号啕大哭,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纯粹地为三百斛美酒而主动去做步兵校尉,赢得了“阮步兵”的称号。醉卧酒坊小媳妇脚边;母亲去世,照喝酒吃肉,对前来吊丧的人翻白眼。

朝权贵钟会率车队隆重的去拜访嵇康,他却视而不见,旁若无人的打铁;挚友山涛推荐他当官,他却立即写了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绝交信;临刑前,居然有心思弹奏《广陵散》,只为《广陵散》不能流传而死不瞑目。

这些都与当时的礼法背道而驰,令人费解,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想活得真实和自在……

魏晋,摧枯拉朽的罡风。

想起美男子潘安,做河阳县令期间,河阳一个小小县城,在他的管理下充满了“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的风光。

就连他处理民事纠纷的方式也是那般诗意。遇到有人打架斗殴,他便给原告一个尖底水桶,给被告一根扁担,一条井绳,让他们去花园里提水浇花。这样一来,两人不得不一起合作。一段时间后,望着满院的春红夏柳,彩蝶翩翩,怒气自然消了,又如往常一样称兄道弟,又怎会再对峙公堂呢?

想起“竹林七贤”携酒卧竹林,酒中浮绿叶,杯上泼笔墨的日子。

想起王羲之等四十一人聚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光景,“流觞曲水,一觞一咏”间,《兰亭集序》,“兰亭诗派” “兰亭诗风”即谈笑而出。

想起陶渊明的“戴月荷锄归”,想起“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浪漫,想起“采菊东篱下”的人淡如菊。

想起“夜中不能寐,起坐弹明琴”。

想起“凭轩栏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

诗意淡雅的清风

魏晋诗人鲍照的一句诗“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是所有魏晋名士的写照:处乱世之中,黑暗之下,为光明,为恪守心中空灵的净土,他们醉舞,他们吟唱,他们长啸。

魏晋是遥远的绝响。遥远,不是水平距离的遥远,而是竖直高度的遥远,是能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平庸的遥远;绝,是空前绝后,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响,亦有“流响出疏桐”的浪漫,亦有“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

魏晋如风,轻轻,吹我襟……

高中作文 篇2

那天,我终于见到海了。广阔博大,恬静温柔。再也不是文字间无边的畅想,再也不是凭空与别人思想的共鸣。仿佛圆了记忆中一个遥远而不可及的梦。那便是眼前这一片真真切切,浩瀚无垠的蓝色。

是的,满视野的蓝色。无暇、透明、纯洁、安静。足以融掉自我的一种颜色,那是自然惟一赋予海的颜色。

然而海拥有的,不仅仅是一种色彩,它所拥有的是精神,是生命。

所以,我面对的是海博大的胸膛。

海风是它的呼吸,海浪是它的心跳。

我走近海,走入海,用手轻抚着海水,随波浪感觉海的心跳。一个浪涌来,你只需平视,便觉得面前竖起一座无声的高墙。很快,它占据你的视线,直到遮住了整个天空。然后无论你是谁,都会被它托得老高,推得老远。

然而一阵忙乱后再来,你便体会到了其中的节奏,那便是平静的海的心跳了。

海浪拍着岸边的礁石,绽放出无数纷飞的礼花。曾一直以为,这就是大海沉吟的音源了。我走过去聆听。于是,朝雾似的,暮烟似的,细雨的'飞沫飞溅到眼中,飞溅到嘴里——一种苦涩,这比泪水浓重得多。

然而这时候,竟不自觉地产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清爽,定是海风在吹干身上的海水了。我于是迎着它张开双臂,海风便心领神会地过来轻抚着我的全身。那是一种世俗所无法领略的清新。这微微润湿还稍带些咸味的空气,只深深地吸上一口,便似乎要驱散体内所有污浊的热浪,就连大脑也变得一片空白,因为额头上那一点点淡淡的哀愁也早被它吹得烟消云散了。

这似乎是梦寐以求的欢畅,这一点点难得的大自然赋予人的愉悦,便全在海带来的已平静的呼吸中了。

有色,有味,有呼吸,有心跳,这是真真切切的生命。

然而无论是谁,一见到这容纳百川的海,一见到这永远也无法尽收眼底、深邃的汪洋世界,都会情不自禁地折服于它的博大。

那就是海的精神。

我深叹造物主的伟大,我为自然之伟大所震颤。

人,总说自己顶天立地。然而见到海,那沧海一粟的小小躯壳,那一点点高傲,自私,爱恨情愁都又算得了什么?潮来时,定也像鱼一样被卷得无影无踪,任你自认清高,任你天下无敌。

海,渺小了世俗的一切。

见到海,为它的胸襟感染,与它的心跳共鸣,你便会变得乐观,变得豁然,你的心会迫不及待地挣脱牢笼,自由去飞。

那是一种神往,一种超脱,一种祈祷。< ……此处隐藏3048个字……自举”,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什么东西都不行。想来想去,葫芦这个东西种了干什么用呢?什么都装不了。所以惠子便说,这葫芦虽然大,却大的无用,我把它打破算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用大的东西啊!于是便对惠子说: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庄子之所以有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因为他的心中承载的是大的境界,他并没有以常人世俗的眼光来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只有这种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只有打破以往的常规思维,才能真正有可能去体会庄子那让人憧憬的“逍遥游”。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谈论创新,创新来源于何地?也许有时就来源于这种大境界下催生出的独特思维。其实我们的眼睛有两个功能:对外,看到的是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对内,看到的是一颗无比深邃的内心。只可惜,现在许多人,往往只意识到第一个功能,而遗忘了第二个功能,错过我们眼睛最为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可庄子却充分认识到了眼睛的这两个功能,从而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在《秋水》篇中这样说到:“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回过首来,我们是否应该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否应该思考我们现在正努力做的事情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我们期待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是否正在为这个目标做些什么?怎样才能更有效率的做好这些我们因该做的事情?一连串的追问在拷问这自己:我,做到了吗?

是啊,我做到了吗?我一次次的问自己,在生活中寻找答案。镜子与玻璃的区别只不过是多了一薄层的水银。这一小小的区别,引发的境界确大不相同。透过玻璃,我们只能看见外部的世界;但透过镜子,我们不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还能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层薄薄的水银,带来的却是大境界,实属一大创造。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有着太多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一直拥有这样一双眼睛,一面镜子,来时刻告诫自己,认清自己。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交给我们后人的永远不会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我们期待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打个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无为。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认清自己,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日复一日的自省来一次次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辨别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何辨别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内心始终有一种秉性。诚然,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社会中,决不能脱离社会。而物质与世俗又是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的,我们能超越它吗?答案是肯定的!古语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士是可以摆脱物质与世俗,视之如云烟,哪怕自己就身在闹市。这是一种何等的淡定自若,何等的大境界!可见,只要我们坚持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外化而内不化,就能摆脱物质与世俗的困扰。在面对内心世界时,要有所坚持;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要做到通达与顺应。

我们知道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在《庄子》一书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证,比如在《达生》篇中,庄子这样写道“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制情者,不务命之所奈何”。要做到这点,实属不易。拿当下大学生来说,正处“风华正茂,指点江山”,一股建功立业的气势,要做到庄子所说的淡泊,恐怕很不容易。但这并不影响庄子人生哲学的魅力,因为我们缺少经历与阅历,缺乏人生经验,还没有内敛成那种超脱的大气,不能领略达到这种境界后的滋润。我们还需要很多的磨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庆幸我们有庄子等先贤用他们思想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是我们不至于走向错误,走向虚无,甚至走向自我毁灭。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一颗安静的内心,一双智慧的双眼来捕捉先贤们的光芒,从而才能真正的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否者便是自欺欺人,便是娇柔虚妄,便是坐井观天。先贤们不会为此感到悲哀,因为总有人能领会他们,并将他们的思想进行传承,但对于我们个体,这是一种悲哀,先贤们给予大家的同样机会,别人抓住了,而自己没抓住,这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不应忘记传统,忘记传统,怎能创造现代!不仅不应忘记,还应充分的学习掌握传统之精髓,把它创新有效的用之于现代,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荣耀,坎坷,名利等等,对待它们一个比较好的态度便是时刻告诫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会过去”,从而少了几分固执的眷恋,多了几分拼搏的气魄,不再为以前所得所拖累,从而真实的快乐的活在当下。佛家讲“三界”:前生,此即,来世。在我看来,不管前生如何,来世怎样,我只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活在当下。前生已经过去,何必留恋;来世还未来临,遥遥无期。所以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只有这样你才知道你还活着,至于怎么个活法,因人而异。我记得在一篇寓言里,一个长者告诉那些年轻人的一个活法,也即一种生活态度: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我挺赞同这种人生态度,现在我正处于自己前半生中的大好时光里,要是猥猥缩缩,胆怯畏惧,不敢对固有的还应改进的规则或潜规则发起挑战与改革,而是拘泥于现实,那么自己的前半生算是毁了。写道这里,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的一句名言: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宏图大志,但是我们也至少要做到这句名言的前半部分。这一生,要无所畏惧,但也要无所懊恼,要选择不让自己后悔的方式活着,获得从容自在,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选择“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双,山河自在”,可以选择“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可以选择“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这种出世的淡定与旷达。也可以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选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入世的胸襟与气魄。无论选择那种生活方式,其实在我看来,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入世与出世并不矛盾,它们是相容相通的,或许是构成人格理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读了《庄子》中的一些文章,感悟颇多,说了这么多了,我们还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生命中还有多少真实在活着?我们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梦想在活着?我们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希望在活着?我们拿什么来承受生命之重,来驾驭生命之轻?我们靠什么来提升和捍卫生命的质地?这是对灵魂的审问!

在我内心深处永远会存在一个坐标,那就是活在真实里,在生活中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有所感悟,有所超越!

《庄子》,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我正在读着,也将继续读下去,只因生活还在继续……作文

《高中作文锦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