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 说教材
《美丽的山城》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十三册的第15课。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课讲了重庆这座山城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山”“雾”“灯”这些景物的描写,表现其美丽的特点。课文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重庆的位置。第二段,写山景。第三段写晨雾笼罩下的美景。第五段,姜作者的感叹。
要求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用“美丽”“五颜六色”造句。初步认识迭次及其用法。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指导重庆美在何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1、让学生初步认识叠词的用法。2、本课的比喻句较多,学生在重点剧的理解上会有困难。3、有余学生的特殊性在朗读上有缺陷,所以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一难点。
在教学时采用情景创设法,观察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了课件,包括图片,还有字卡,小黑板。
本课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安排字词教学,初步感知课文,分析地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安排分析地三、四、五自然段。
二、 说过程
(一) 导入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导入时,创设情境,设疑。师“我们生活在一座美丽的城市,你知道吗?”答:“南京。”师:“同学们还去过那些城市?”学生自由说。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城市,齐读课题16.美丽的山城。”“你们知道美丽的山城指的是什么地方吗?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
(二) 初步感知课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更加直观的感知课文,先让学生听老师读课文,再欣赏重庆景色的图片和短片,最后再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知大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美丽的山城指的是什么地方?”在自由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划出自然段。
(三) 生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只有3个“森”“浓”“户”,字形并不复杂,重点在字音上,“森”前鼻音,“浓”鼻音,“户”在词语里要读轻声。二类词只要求读准字音,讲解重点视情况而定进行纠正。
(四) 分析课文
由“美丽的山城指的是什么地方?”导入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主要掌握句型“在( )地方是( )。”“( )地方是( )。”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重庆的景色。
由问题“为什么说重庆是山城?”导入第二自然段。通过欣赏图片,理解比喻句,知道把“公路条条,高楼层层”比作“积木”“森林”。学习观察顺序“远看”“近看”。知道结实山城的特点的句子是“开门就见山,出门要爬坡。”概括这是写了重庆的山景。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设疑“重庆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除了美丽的山景,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欣赏图片,自由说说,按学生所说的,分析课文中低三、四自然段的语句。重点理解比喻句和叠词。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较差,在理解比喻句时,联系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进行理解,感受重庆的美,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在教学时,采用小组讨论法,在指导朗读时,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分组互相读,学生范读评价的方法,学生对量词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时,我只要求学生能够用“一**”的形式说出来,但是对于A类生要求他们能说出3个或3个以上的叠词。学生了解“一*”指的就是数量1,“一**”指的就是数量很多。
指导朗读,通过欣赏图片,短片,感悟体会重庆的美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直到最后一自然段“山城的景色可真美啊!”“真”重读,“可”拖长音。
巩固练习时,主要正针对词和句的训练。
三、 板书设计
15美丽的山城
山景
晨景 (雾) 美丽
夜景 (灯)
以上是我对于这篇课文设计的板书。
这是我对《美丽的山城》的说课内容,存在着不足之处,望老师能够抽空为我指点。
说课稿 篇2【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 ……此处隐藏11333个字……总结:“同学们的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西周分封制存在着极大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实力不断增强,甚至超越周天子的实力,于是他们不再听从周王号令,成为了地方的割据政权。而这些诸侯之间又存在着诸多矛盾,于是战争不断,产生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点题)”
这样设计能够联系上节西周实行分封制,照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对春秋战国战乱局势的根源有了初步的理解。还能解答学生在上节课中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熟读教材(为进一步参与课堂打下基础)
1、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正文,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五霸指的是谁,战国七雄指那些国家。(启发诱导、自主参与)
学生快速翻书马上能找到答案,并争相汇报成果。这样他们就能对本课内容大框有了直观、准备的了解。因为起止时间、春秋五霸名称和战国七雄成员国是本课的基础的、常识性的知识,所以同一问题我让几位同学反复做出回答以便加深印象。接着,我带领全体学生进行一分钟记忆。学生马上兴致高涨,争分夺秒地来背诵。这种方式既强调了重要的知识点,明确了主要学习内容,又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全班学生都能马上进入历史学习的节奏,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为以后各环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阅读新课,看看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发生过哪些大事。问题简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容易完成。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性强,而且能激发他们自主尝试着感知学习内容,借助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进行语言处理的能力。
(三)思维跟进(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展示)
1、 “春秋五霸”
(1)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重点让学生了解齐桓公争霸成功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字和观察书中和齐桓公相关的图片、地图,分组探寻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汇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及时的鼓励、点拨。引导学生对汇报上来的较为零散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口头归纳之后,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独立完成书中问题框的问题,用自己的话去解释“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该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如果积极思考、认真倾听,很容易完成。我这样设计的用意是让学生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按老师的要求去想去看的好习惯,并能体会到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极大满足感。
“尊王攘夷”这一概念较难理解。学生可以结合书下注释,谈谈自己的认识。这也能提高学生看待历史现象的角度和方法。
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标志性事件是葵丘盟会,教师点到即可,不需多做探究。
(2)春秋五霸中,还有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相对比较重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材料讲讲“退避三舍”的典故,让他们对晋文公这个人物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为晋楚争霸,了解楚庄王争霸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埋下伏笔。秦穆公书中没多言,他为秦国的逐步强大做出了极大贡献,教师点到即可。
(3)此外,“春秋五霸”还有另一种说法,结合书下注释让学生了解即可,如有时间可在学习完新课之后,引导学生讲讲吴越争霸、卧薪尝胆等故事。
2、“战国七雄”
同时出示“春秋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让学生明白时间的过渡,并引导他们去发现两幅地图的不同,这一做游戏的学习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有了印象深刻的发现,还让他们在老师的讲解之下明白了三家分晋、长城的修建等史实,过渡到关于战国七雄的学习。
战国七雄的成员国及其具体位置是重要知识点,我让学生观察“战国形势图”,学生找出七国所在位置,然后根据方位学生自行编出快速记忆的口诀。学生编的可能是五花八门,但这并不要紧,重点是要让他们有一个思考记忆并自主发现的过程,从而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这一重点。选出最佳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合纵”“连横”是本课的难点,可以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突破。结合“战国形势图”各国位置,秦国位于西部,相对比较强大;其它六国位于东部,实力相对较弱。于是形成了纵向和横向两种关系,于是产生了“合纵”“连横”两种策略。然后让学生阅读书上文字,对“合纵”、“连横”概念形成初步了解。再以讨论形式探究秦国为什么实行合纵政策,而其它六国实行连横政策,谈谈他们的作用。最终点出秦国的连横政策,远交近攻,取得成效,最终灭掉了东方六国。
为了使学生对战国形势有个深入的理解,可以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成语“朝秦暮楚”来解释,东部各国为各自利益,立场不够坚定,不能团结起来共同抗秦,最终被秦国逐个分化,又一一消灭。课后材料阅读中给了《史记》中秦国应对东方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及功效的文字记载,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想一想,六国合纵抗秦的策略为什么没有成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书中的资料帮助学生的理解。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同学之间的讨论,完成该问自然水到渠成。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四)个性展示(为学有余力者提供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空间,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创造的。课前我已经安排学生分组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及相关成语,引导他们用生动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在完成了课堂新授之后,学生可以拿出来汇报,可以采用讲故事、演话剧、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起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五)小组PK(在良好的竞争机制下共同提高)
本课知识虽多,但不难掌握,所以学生检测主要侧重于知识部分。学生先采取各组互相问答的形式强化已经认知的部分。教师再有选择性的就学生认识模糊或容易混淆的地方出题,供学生抢答。
随着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盛行和凤城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于是,我在课堂上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小组的划分,在每节课上提供给他们加分的机会,学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做练习的环节也更为认真,各班级内部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六)点题总结(时时关注本课重点)
经过多年历史教学,我发现本套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的亮点之一就在于每单元及每课都有一个非常合适恰当的题目,本课由题目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并由学生进行点题总结,时时提醒学生关注本课重点,且首尾呼应,连贯完整。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印象与了解。
1、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了很多历史人物,你最喜欢的是谁?说说原因。(学生喜欢某个历史人物的原因大多在于人物身上的闪光品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2、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培养学生在论证问题时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逐步建立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