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反思

时间:2024-12-17 15:43:18
《重力》教学反思

《重力》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重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力》教学反思1

对于学生在猜想环节中出现的一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想法,教师不应作简单的否定,也不应漠然处之,而应积极的肯定他们猜想中的合理成份并适当放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经常把重力的方向记成是垂直向下,这里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垂直和数值的概念,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

本节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重力的概念,二是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探究过程有: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对于重力概念,通过与拉力类比,通过万有引力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认识。在这里,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重力”不就是“万有引力”,想继续探究的学生可以通过提问,得到老师的继续指导。对于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课本专门设计了探究过程,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得到他们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自己的g值。描点作图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鼓励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世界》里的内容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阅读、探讨,并通过查阅等形式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本节难点在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上,教师应切实抓好学生探究过程的设计和指导,使学生真正从实验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力》教学反思2

重力势能是本章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物理量,要求学生知道重力势能的定义,掌握重力势能的公式,知道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改变的关系,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的含义。难点是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而重力势能的改变与参考平面无关。如果只是说明,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于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自己推出结论,用已学旧知识,推导新知识的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对于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也是引导学生用旧知识的推导得到结论。

为了突破难点从高度具有相对性入手,问学生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电风扇有多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这样从矛盾当中,我们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参考平面,即零势能面。有了高度的相对性,学生根据重力势能的计算式,就会很容易理解重力势能也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是不同的。然后,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来计算物体从A位置下落到B位置重力势能的改变。这样的切入学生容易理解,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被突破了。

不足之处是过于追求知识的完整和严谨,对学生的答案要求过高,给予补充的太多太细,还过于急躁的在学生回答时插话,有些问题放不开让学生讨论。老担心学生的讨论不够全面,有遗漏。以后上课我要多加强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变为主体,引导的方法和技巧要设计得更科学、灵活、合理。

《重力》教学反思3

在完成《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学后,对课堂教学做了几点思考总结:

(一) 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

对于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学生往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对于概念应用更需要创设一些特例情景供学生探究,在实践中强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规律,在这堂课中《重力势能的变化》教学中做了如下处理:

首先引入概念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视屏创设情景,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认同感。

接着通过实验和理论探究相结合引入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该环节教学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接受表达物理现象的抽象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

最后是物理概念的应用,在这一堂课中关于“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关系”及“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两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针对重力势能概念应用而设计的,通过这一环节学习,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选择典型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即有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可供学生水平较低的学生从思想方法获得模仿,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巩固物理概念,并在应用中体验和感悟知识应用。

以这节课的教学,总结一下概念课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环节:“引入,定性定量描述,应用”;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及理论探究,特例探究分析总结”。

(二) 关于教学中时间把握及教学效率教学方式问题

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是课改以来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上一个学段中,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即在有限时间中,以高效的方式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这样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师讲授,一堂课下来,学生被动紧张,身心疲惫,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也在不断反思采用的教学策略,但为了赶进度,也是无计可施,最终进度是赶完了,可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我们也在不断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在有限时间资源下,做到最优化。同时给自己教学确定了几项原则和做法,并付诸实践。

(1) 教学中不平均用力,要做到张驰有度,对于重点难度放慢放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

赶进度。

(2)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3)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提升上课效率。

(4) 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5) 课前有计划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教师要做到有效指导。

基于以上的理念,这堂课还有一点体会就是,“直接的传授式教学,学生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与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学习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它肯定能启迪学生思维,它肯定有“探究”的成份。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重力》教学反思4

长期以来,学生感到科学“难学”,如何打消学生畏难情绪,让科学课堂“生动”起来,通过《重力》一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师生相互交流的课堂舞台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1、课堂不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舞台。探究重力方向时,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三个运动画面,接着学生交流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雨水下落,悬挂物体的细线自由下垂,墨水由静止下落且在白纸上留下痕迹等。一改过去呆板、机械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和独特见解。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学生探究重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交流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想法。猜 ……此处隐藏6244个字……,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测量重力》教学反思

本课的是实验课,因此学生进行动手去操作,去测量物体的收到的重力。

在上课之初,我首先介绍了测力计。这个过程实际应该是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然而我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测量的重力的练习。因此我是给学生介绍了测力计的种类和测力计的结构,使用的方法。在这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一些注意的一些问题。现在想来,我应该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在犯错误的过程中,去体验,这样的效果会更好的。现在又这样的理论,学生遇见问题,就应该让学生掉进去,然后学生在从里面爬出来,这样学生的记忆的效果是非常的好的。我想也是,学生的自己的经验会非常深印在脑海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犯错误,或者在在操作之前,学生发现问题。这样学生印象会更加的深一些。

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进行测量重力的实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出现一些错误,比如在测量的中,学生可能会忘记调零,或者读数出现错误,这样我在巡视中,发现很多问题。学生出现这种问题可能没有自己去发现的结果,当然现在学生出现了错误,更能够使学生记住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去纠正。这样效果,应该比较的好的。

《重力》教学反思13

1、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要求为“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在学习了重力,重力势能的知识后,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2、“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重力大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苏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设计思想是先学习特殊现象,再学习一般现象,即先学习弹力、重力、摩擦力,再学习力,因此本节课的除了完成基本知识教学以外,还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力的常见方法即通过力的三要素去研究力,并在第四节的教学中有良好的反馈。

4、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物理社会的内容,拓展介绍了万户飞天和神州飞船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献身科学的激情,成功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5、本节课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化解了教学重难点,并获得了成功。

《重力》教学反思14

重力势能是高一物理第七章机器能第五节的内容。本章第三节介绍了功和能的基本知识,第四五节分别介绍机械能的两个组成内容:动能和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理解关系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关系着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一节内容,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1、视频导入。本节课由几段视频引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并且也给了学生对于重力势能的感性认识。

有几个形象生动的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更重要的是猜想也是一种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很常见的方法。如何根据经验和现象进行猜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重要的能力。这一环节很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要求。

2、规范的物理推导。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重力势能定义式的推导,因此严格的根据恒力做功的公式推导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定义式,经历了一个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理解。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一定要到位。切不可生硬的告诉学生知道或记住这就是重力势能的定义式。

3.学以致用。学生在理解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均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无关,而重力势能本身却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时,通过一个课本后面的练习题,让具体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显然就降低了难度,容易让学生接受。

4.巩固深化。最后在学习重力势能能的正负和重力势能属于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时,把重力势能与大家熟悉的温度相类比,更始一个知识的同化过程,降低了难度。

总之,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想方设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标的路上,愿尽最大努力远走越远。

《重力》教学反思15

经过备课、试教后,发现上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科组老师的指点和建议下,我经过反思、改进,再次备课,将原来的教学方案做了合理的调整:

1、在做“小球受力情况研究”实验时,改为两种以上放置方法,目的让学生多方位了解当绳子剪断之后,小铁球都是竖直向下运动,都是只受到重力作用。

2、将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分解为“向下”和“竖直”,最后再归纳为“竖直向下”,这样一分解就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做法是:先让小球由静止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方向“向下”,再用线将钩码静止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并告诉学生这称为“竖直向下”,最后再归纳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3、在学生得出“地球吸引力”之后,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重力应用的事例。使学生体验、感受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

反思,改进后,在正式上课过程,课堂效果很好。整堂课比之前流畅了很多,但是还是感到有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课堂还不够放开,还不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讨论:生活当中重力有那些应用时,学生没有提出较多的生活实例,所以我觉得这里的讨论是否有必要,还是把它改为“讨论:举出生活当中由于地球引力向下运动的例子“会更好。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能够先引导学生说出设计的理由和作法,会使到学生在做实验更有针对性,和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明确。

得出结论只是个别组的结论,之前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

在讲到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的时候,我觉得如果可以让每个小组有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小组内自己问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学得更深刻、更明了。

《《重力》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